《中國茶藝文化》選摘:
杜育《荈賦》、張載“芳茶冠六清”等文字詞語贊譽茶藝之美,可謂風華絕倫;再深層次,我們更同感杜育的秋曰登高采茶、取山泉備東陶、尊賢喻志釋懷的情趣之美,一種遠離塵世、獨自沉浸感念之美。魏晉沒能留給后世足夠的文字資料供我們探索當時的飲茶風流,但在這樣一個風雅的社會里,堂而皇之地將飲茶稱“水厄”“酪奴”,非一般情感不能領悟其在日常生活里的親近感和時尚性。以魏晉風流的意識為強大動力,飲茶作為憧憬風流之美的生活藝術在這一時代迅速普及,對于少數(shù)民族和其他國家也不例外,進一步烘托了魏晉茶藝繁衍的風流高雅、遺世獨立的審美情趣。
唐代是一個尋求儒、釋、道融會貫通的時代,以特殊現(xiàn)象出發(fā)反映一般規(guī)律的思維方式,帶來了《茶經(jīng)》的問世,有了茶藝的體系?!恫杞?jīng)》里的茶藝高度頌揚精益求精、中規(guī)中矩之美,每一個美的發(fā)現(xiàn),總在試圖探索其中的原因,或者相互之間的關系,美在和諧秩序之中。唐盧仝著七碗茶歌:“一碗喉吻潤,二碗破孤悶。三碗搜枯腸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碗發(fā)輕汗,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。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靈。七碗吃不得也,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?!憋嫴杩色@得羽化成仙,達到人生至美境界。時代的思想風格總也相似,有趣的是,盧仝之法依舊要通過七碗茶的循序漸進,才可以得道。唐代茶藝以中規(guī)中矩、循序漸進為審美趣味,造就了一統(tǒng)世界的飲茶秩序。
宋時代人對茶有無限的熱情,甚至癡迷。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(jīng)濟、文化教育、科學創(chuàng)新高度繁榮的時代,自由開放、尊儒重教。在思想建設上注重以立足現(xiàn)實的思辨回應各種思潮、強調入的主觀意志。因此,宋人關于茶的理想不同于唐人這般象征主義,而是力求現(xiàn)實化。飲茶不是詩意的消遣,而成為一種自我實現(xiàn)的方式。不朽即在無窮的變化之中,在于過程。宋代點茶斗茶分茶蘊含的審美思想和審美感受是獨特而驚艷的。
點茶,是宋代對唐陸羽茶藝改革后創(chuàng)立的新程式,主要原因在于茶葉生產(chǎn)加工水平提高,茶餅質量較之唐更加鮮嫩、醇和,茶藝的關鍵步驟改煎(直火開湯)為點(去火開湯)能使茶湯更美味,與之相符的器具、流程也都發(fā)生了變化,自成體系。宋代點茶包括備器、選水、末茶、候湯、熁盞、點茶、分茶等一整套復雜程序的茶藝。關鍵在于候湯和擊拂,茶筅、湯瓶、茶盞是宋茶藝最核心的茶具。點茶主要分小碗點茶(如蔡襄《茶錄》所述)和大缽點茶(如趙佶《大觀茶論》所述)兩大類,后者點湯擊拂后,再將大缽里點好的茶湯分在茶盞品飲。小碗點茶在斗茶競技時用得較多,在茶會雅集或廟堂之上時用大缽的較多,后者常用來體現(xiàn)皇恩浩蕩。
點茶過程中的擊拂注湯是一個很短暫的時間,高手趙佶將之細分為七個步驟、七次加湯,每一湯的動作要領及湯面變化都予以形象描述,在這更為短暫的時空里,點茶人從中體會到不同層次的感官體驗,這是一種極細膩、極精致的審美體驗。宋代點茶還有一個更奇幻的審美對象,是點茶時形成湯花沫餑,十分豐富厚實,可持久咬盞、可形象為文字圖案。宋盛行斗茶,老百姓斗湯花咬盞的持久性,不僅能評出點茶高手,也是對茶葉采摘加工質量好壞的評比。文人雅士們更多斗茶湯花幻化的藝術形象,“水丹青”“茶百戲”由此而來,宋陶谷記錄了“能注湯幻茶,成一句詩,并點四甌,共一絕句,泛乎湯表”點茶丹青高手,以及“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,禽獸蟲魚花草之屬,纖巧如畫,但須臾即就散滅”的茶百戲現(xiàn)象。趙佶也認為自己點茶的茶面呈“疏星皎月”狀態(tài)。
……
原標題:茶書選摘丨中國茶藝文化
注:內容轉自最美茶藝師,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